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二) -充滿政治色彩的教育機構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二)

上回介紹了有關將軍澳教育的創辦歷史, 這次再深入探討一下將軍澳教育的發展歷程。 將軍澳教育的創辦歷史是基於調景嶺的關係才出現, 而其中又與教會有密切的關係,1950年除了由信義會創辦的慕德中學, 另一所同教天主教開辦的 嗚遠中學, 其實二者開辦的日期都相當接近的, 所以兩所中學都均是將軍澳的教育創辦先河。

辦學目的無非都是春風化雨, 作育英才, 給予下一代的知識學習的機會。香港的教育組織的分類是比較簡單, 一是政府官校, 二是宗教團體和慈善機構,三是近年才開始興起的專上學府。但是在將軍澳教育的歷史道路上, 卻出現了一間充滿政治色彩的學校, 當中的創校歷程可以當成一個長篇小說編寫, 所說的就是位於調景嶺香港調景嶺中學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充滿政治色彩的教育機構

19463,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發生第二次國共內戰, 當時中國國內烽煙四起, 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逃離家園, 避免戰爭。到了19479, 中國的國情發生變化。由於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共產黨的猛烈進擊底下, 節節敗仗。導致很多中國國民都逃離中國,國民四散東西,一些人逃離了其他國家, 比較鄰近的是 越南, 馬來西亞等, 又或是新加坡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 遠一點便逃離到美加等地,另外一些沒有什麼經濟能力的,就會逃離到最接近中國大陸的香港及澳門,由於這兩個地區當時都是由殖民政府管治的, 所以戰火並未蔓延至此。

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隨之而來就是一堆從中國逃難下來的難民都湧到香港來 (其實情況和今天有什麼分別呢??每天還是放150)。由於大批難民湧入, 市區的衛生, 社會, 治安問題馬上出現, 於是當時的港英政府便於1948年成立了社會局 (也就是社會福利署的前身)來應付救難工作。

1950618日因位於犘星嶺的臨時安置區發生的「秧歌舞事件」, 令原本居多在那裡的從中國逃離下來的難民, 被迫搬往當時物資缺乏的照鏡環山上。社會局成立了「社會局調景嶺辦公處」, 專責調景嶺的難民救濟工作。但是當時港英政府怕右派勢力助大, 而且搬入調景嶺的難民數目越來越多。初期會派發米飯和膳食的工作, 在基於財力及人力的問題上,  195311月開始停止派發糧食給當地的居民。

其實港英政府當時對調景嶺難民的安排只是臨時性質, 所以並沒有長遠的規劃的。 但到1953, 搬到調景嶺的難民已經多達七千多人, 其實這些人很多都是希望國民黨政府協助搬到台灣, 但基於國勢未平, 又有很多政治的考慮, 最終台灣政府並沒有如期的接送這些難民到台灣居住。不過, 同時來自台灣的民間團體 -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 (簡稱 救總) 便開始介入調景嶺的事務。

1953年秋天, 正當社會局開始放棄救助調景嶺的居民同時, 來自台灣的民間團體 -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便開始接手調景嶺的救濟工作, 同時, 他們也成立了一間由社會局同共創辦的 香港調景嶺中學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莊敬自強 禮儀廉恥

1950年社會局設立的香港社會局調景嶺營兒童學校 初期開辦小學及幼稚園, 1952年開設初中部。1953年經由救總接管, 1955年正式成立香港調景嶺中學(簡稱嶺中)
雖然嶺中的教育模式都是與當時一般香港的市區學校無異的, 但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 嶺中是要學生每次校訓, 都要學生唱歌中華國民國歌「三民主義」, 校徵也是刻有代表中華民國的梅花, 而香港調景嶺中學也是中華民國教育部 , 也是唯一一間中華民國的海外教育團隊。

另外, 嶺中很多教師, 校長, 其身份也是國民黨黨員, 所以每年十月十日的台灣雙十節, 調景嶺整個山區都會滿佈「青天白日滿天紅旗」, 這也是當時調景嶺的一大特色來。而嶺中的校訓「莊敬自強, 禮儀廉恥」也是充滿著政治氣氛。還不只是這樣, 每當雙十節來臨前, 嶺中的中學生就會跑到調景嶺的山上, 掛上青天白日滿天紅旗。

所以在這樣濃厚的政治氣氛下, 嶺中的學生幾乎都是十分強烈的政治思想。而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影響了日後搬離調景嶺的居民, 至今仍然是守望相助, 互相尊重。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1982, 將軍澳正式發展新市鎮, 這也為這個原本隱世的「小台灣」也不得不面臨被迫清拆。曾經有人提問過, 究竟將軍澳發展是否有需要清拆調景嶺平房區呢? 因為其實到今天, 大家都看到將軍澳的發展都是集中在填海區上, 而位於山邊的調景嶺平房區, 也未必有需要清拆的。 但是, 其實長遠而言, 調景嶺平房區的清拆是需要的。 因為, 新市鎮落成後, 其實大部份交通都是先照顧新填海區的居民的, 但調景嶺山區的道路其實很難伸延至新填海區, 另外, 調景嶺平民區在8~90年代開始, 居住的人數已經開始減少。而且調景嶺平房區的居住環境其實未如市區的理想, 所以在政府開通了寶琳路至秀茂坪後, 其實不少平房區的居民早已搬離此處, 所以在這時候平房區已經變得比較人少, 所以如果當新市鎮出現後, 如果平房區不拆, 明顯會做成治安問題。其實調景嶺平房區和九龍城寨都是如出一轍的, 都是想等候渴望被安置的。而調景嶺的居民在調景嶺清拆後, 很多都搬至將軍澳的新市鎮的公屋居住 (大部份居住於厚德邨), 那裡的環境其實比起那時的平房區已經改善很多, 這也是政府給予他們的最大補償。

1992年因為調景嶺平房區的清拆, 嶺中的小學部和幼稚園部都停辦, 而到最後的中學部也因為調景嶺平房區清拆, 而搬至位於康盛花園旁的新校舍。1993, 港九各界救濟調景嶺難民營委員會(當時救總已經停止救濟)成立景嶺教育文化基金會, 並創立了景嶺書院。

景嶺書院與將軍澳區內學校的設施是有明顯的不同, 由於初時並非以教育署安排興建的學校, 所以景嶺書院也是將軍澳所有學校當中, 唯一一間設有專屬的游泳池, 而這游泳池也是將軍澳首個游泳池(非公開)1994年嶺中新校舍啟用並改名為「景嶺書院」, 而新校舍啟用後, 已放棄昔日的政治色彩 (這是由於在調景嶺平房區清拆期間, 國民黨政府一直對這問題視若無睹, 村民在心灰意冷下便決定和台灣斷絕關係, 包括教育)

嶺中和調景嶺的關係是唇亡齒寒, 兩者息息相關, 從為了救援當時的調景嶺居民, 到日後為居民提供教育服務, 到新市鎮出現後繼續為該區服務, 所以嶺中在調景嶺及將軍澳的歷史中,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之後會繼續講解有關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當中的趣事是大家意想不到, 密切留意。

資料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 將軍澳 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 將軍澳 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 將軍澳 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