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一) - 新市鎮發展前的將軍澳教育設施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 第一回


(圖片來源 : 將軍網  - 景嶺書院)



 新市鎮發展前的將軍澳教育設施

1950年, 位於香港島摩星嶺山上, 這裡原本是因為國共內戰的關係, 一些國民黨的士兵和居民從中國大陸逃難下來香港居住的地方, 那時居住環境非常惡劣, 於是港九市內一些善長仁翁便撥款給當時的村民, 興建一些臨時的帳蓬給予這班難民居住。

但是在1950年6月18日, 一群左派份子到上述的難民營, 大跳「秧歌舞」(內容大致是諷刺當時的逃兵, 要他們回去不要留在香港), 這個活動最後發生為暴力事件, 也是史上稱為「秧歌舞事件」。

為了避免再引發騷動, 當時的社會局(即今天的社會福利署)聯同警方, 於1950年6月25及26日, 將山上大約三千名難民, 利用油麻地小輪運送到遠離市區, 位於照鏡環山一帶居住,這也就是日後的調景嶺難民營

雖然調景嶺難民營並非禁閉式的, 但其實當時附近根本就沒有任何設施, 基本上連道路都沒有, 所以這與日後的越南船民難民營無異。 基於人道理由, 社區各界都不停運送不同的物資給予這批難民, 由以教會最為主要。

1950年, 從中國協助來到香港的挪威女傳教士 司務道 (Annie Skau Berntsen), 眼見調景嶺的居住環境不理想,於是她便連同一班教會義工, 開闢了將軍澳第一條行車道路 - 「寶琳路」, 更開辦了一間醫院(1955年落成), 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 也就是「靈實醫院」。

除了司務道女士之外, 其實當時還有不少宗教團體協助調景嶺居民, 其中一位就是挪威傳教顧永榮牧師Rev Fredrik Knudsen Aaros,1895-1979)。當時的調景嶺,除了基本設施缺乏之外,教育設備也是十分缺乏,也因如此,顧永榮牧師便以一元美金創辦義校,這也是將軍澳首個以現代教學成立的教育組織,也是將軍澳教育的始祖 (其實坑口和清水灣附近, 早期也有傳統書室,也出過很多狀元)。

(圖片來源: 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


始於調景嶺的教育道路

1950年,調景嶺第一間成立的教育機構,是由挪威傳教顧永榮牧師創辦的 #香港信義會慕德中學。 初時並非現時的名稱,最初名為「難童義務學校」。直至1952年該校的首位華人校長張世傑先生委任後,才更名為「信義中學」。1953年增設高中及幼稚園部。1961年因「挪威救濟難民協會」撥款二十萬港元興建兩層新型校舍,並紀念已故挪威皇后慕德皇后(Queen Maud)」,更名慕德中學。1985年主辦教育機構「挪威信義差會」將主辦權交給「港澳信義會」。1993年因調景嶺平房區清拆,校舍搬到將軍澳新市鎮的厚德邨內。

舉辦教學從來不是一件易事,除了有沒有足夠的設備之外,更重要是有沒有人願意去執教。要知道當時一般人是不容易出入調景嶺。有一些應徵者聽到 調景嶺三個字便馬上調頭走,聘請教師可是一點都不容易,但是亦有很多人願意到這個荒蕪地區執教,除了是因為一股教學熱誠的抱負,其實當中不少人本身就是住在難民營裡。大家回想一下,當初這班從中國逃難下來香港的難民,很多身份並不簡單,這些人除了是國民黨將領之外,不少人都是有一些教育背景的人士,這些人日後都是擔起日後的調景嶺教學的工作。其實不要看小調景嶺難民區居民的教育水平,其實當時有超過95%的居民是曾經接受教育,另外一些年紀較大的居民都會定期到教會聽道,這也促使調景嶺居民的教育水平良好。從調景嶺出身的名人很多,這裡不能一一盡錄,有一些人更是身份顯赫的,有一些可能是城中名人。以上是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教育歷史。當然,將軍澳的教育歷史並非如此順利,之後會再深入探討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資料參考來源 :


秧歌舞事件

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校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 將軍澳 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 將軍澳 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 將軍澳 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