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將軍澳房屋的發展 (一) 新市鎮發展前的房屋

填海前的坑口墟 (相片來源: 香港公共圖書館)




軍澳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從填海得來,並以垃圾堆填的方式處理。因此在土地規劃時,當局能夠節省大量舊樓重建,或是一些土地賠償的支出。是可以使社區發展更具規模,例如可以在開發土地時,預留一些空間給日後興建社區、道路或是房屋用途。在這樣情況下會令社區發展得比較快及暢順。但問題是過分規模的規劃,就會使社區變得沈悶,沒有任何特色可言,如同在大型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是一式一樣的,所以將軍澳也被稱為「倒模城市」。

將軍澳新市鎮是為了解決住屋問題而興建,因此在規劃土地時會以住宅為主。另外將軍澳相對其他新市鎮比較接近市區,因此大部份居民都會到區外就業。所以在城市規劃時,對外道路是十分重要 (雖然大家都明白,將軍澳的道路的設計是有重大的問題,這點稍後再討論)。因此,在發展將軍澳的住宅區時,一些居民的基礎設施都必需同時發展。但是,將軍澳房屋的發展,並不如規劃者所想如此的一帆風順,當中有很多事情都十分值得和大家分享。




填海前的將軍澳房屋 - 坑口

1983年,當時的政府正式開始發展將軍澳成為新的市鎮。但是在這之前其實將軍澳已經有人居住。早於明朝當時還屬於新安縣的香港已經有人居住,但由於當時的人口統計技術未完善,故沒有實質的證據證明。將軍澳三面環海,所以當時的將軍澳的居民大部份都以捕漁維生,並形成了小漁村,當中又以坑口最為集中。

坑口,因有山水從孟公屋一帶流向將軍澳海灣,以此得名。不過昔日的坑口以比現在的範圍大很多 (其實現在都屬於坑口區鄉事委員會管轄的鄉村),坑口泛指從整個將軍澳,以及大埔仔(包括香港科技大學一帶),清水灣以至布袋澳均屬坑口鄉事委員會管轄的18條鄉村。

村民以捕漁為主,不少村民都是將魚獲拿到香港各區而賺取金錢,又以九龍城、筲箕灣以及牛池灣一帶為主。既然是漁村,故居住絕大部份都是水上人,又或是居住在棚屋(和今日的大澳相似)。

不過這個情況在50-60年代開始轉變。劉樹棠先生是坑口土生土長的原居民,後因有機會到市區打工,及後又在英商渣甸船務公司擔住學徒。其後又在銅鑼灣海岸一帶開設船廠,代客修理及製造小火船。及後其子劉裕福將船廠進一步發展,並為安排了兩艘客船來往坑口及筲箕灣,這是坑口村民出入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後來坑口人口開始密集,由於船廠的關係,與船務業有關的行業應運而生。例如是燂船廠。 燂船是指利用禾旱草,利是燒燂的方式, 將船隻底部的生物清除的工作 (因為若船隻太多寄生生物,是會影響到船隻的正常運作),除此之外船員亦需要上岸補給物資,這樣坑口的商業活動開始繁盛起來,最後成為一個墟鎮。這是將軍澳成為新市鎮之前,將軍澳的房屋及社區發展的歷史。


一代傳奇人物 -劉樹棠先生及身後的大宅 (相片來源: 本網舊站)

及後,將軍澳發展為新市鎮,而當時坑口已經有道路前往市區,修船業亦開始搬遷,但值得一提是當時修船時需要大量的氧氣作燒悍的氧氣廠,在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後,搬遷至將軍澳工業區,它是將軍澳工業區第一個工廠來,算是將軍澳的工業先驅者。

之後經過填海和規劃土地,現在的坑口泛指是坑口村、以及坑口填海後之土地,即港鐵坑口站,以環保大道為邊界。


坑口從漁村發展為造船業集中地,其後又再成為將軍澳的一部份,這是將軍澳房屋發展的一個傳奇來,另外坑口同樣擁有一間曾經出產不少經典電影的製片廠,其實也可以說將軍澳與電影或電視工業結下了一點點姻緣。如上述所說的坑口鄉事委員會管轄的地方,昔日清水灣電視城也是坑口其範圍之中。這與日後新建的將軍澳電視城,甚至不同傳媒機構都在將軍澳設廠有莫大關係。


補充

既然當初坑口發展得如此成功,為何在發展這裡為新市鎮時,又為何不以坑口為命的新市鎮,卻選用了當時鮮有人知道的將軍澳為新市鎮的名稱?

首先如上述所說,坑口區範圍主要在坑口道,清水灣道一帶,反之海邊一直都是以將軍澳為名。雖然將軍澳在整個坑口區來說所佔的土地十分少,但由於新市鎮大部份土地都以海灣填海得來的,如果以坑口為新市鎮之名可能會引起混亂。而當時其實坑口居民也開始減少,所以最後政府沒有選擇坑口,而以將軍澳作為新市鎮的名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 將軍澳 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 將軍澳 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 將軍澳 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