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除了以坑口為首的漁村之外,位於坑口對岸的調景嶺,也曾經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地方。以前從坑口到調景嶺是要坐船的,並沒有一條正式的道路連接。調景嶺因地形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沒有人居住。直至1905年,一位加拿大藉洋人公務員倫尼(Alfred Herbert Rennie)在調景嶼山下開設了一間倫尼麵粉廠(Rennie's Mill) 。但是好景不常,倫尼麵粉廠只經營了3年,即1908年被結束營業,而傳聞倫尼因此在廠內上吊自殺,不過又傳其實倫尼是在鯉魚門附近跳海自盡的,不管怎樣也好,倫尼麵粉廠就是被拆除了,然後又開始荒廢起來。
(上圖,倫尼麵粉廠 相片來源: English: 1910s of Tiu Keng Leng Rennie's Mill Website of Alunmi Associations of Ming Yuen Middle School)
從大陸逃難來的難民
1948年,國共內戰爆發。同時國民政府遷都至廣州,1949年廣州失守,國軍撤出大陸,退到台灣。但不少原國民政府官員、軍人和商人,逃到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
當時的香港政府社會局(也就是社會福利署的前身)便把這些從大陸逃難下來的難民臨時安置在香港島摩星嶺公民村,假以時日,安排國民政府送往台灣。大量難民湧到香港,因他們大部份都沒有工作,故他們大部份都到東華醫院附近行乞,這都已開始形成社會問題。雖然摩星嶺公民村是鄰近市區,但是他們只是居住在摩星嶺域多利軍營的兵房,環境不算理想,僅有東華醫院派送菜飯給他們。
亦因此事,政府決定將所有難民區的難民送往調景嶺。其實在此事發生之前,政府也考慮過將難民遷往大嶼山梅窩,但受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而擱置。最後,政府安排了兩天渡輪,將難民區內的6000名難民送到當時還是非常荒蕪的調景嶺。
當時的調景嶺是極度荒蕪,除了已荒廢的倫尼麵粉廠前的平地(後來稱為大坪)及其碼頭之外,並沒有任何東西留下。在這種極度嚴酷的環境下,生活當然非常艱苦。 雖然台灣民間組織的「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以下簡稱為救總)幫助下,亦為當時的調景嶺難民提供基本生活援助,但國民政府早期未能與滯留在調景嶺的國民革命軍老兵聯絡下,救總就成為調景嶺難民和國民政府之間的聯絡渠道,這樣使到調景嶺後來變成「小台灣」的原因。
調景嶺難民營及早期的生活
在缺乏資源下,早期只有由香港社會局協助調景嶺難民。由於本來政策只是臨時用途,故並沒有為調景嶺作任何的規劃。大部香港社會局負責興建的,都是一些設計十分簡陋的A字形油紙棚屋。這些棚屋設計十分簡陋,每個棚屋長闊高為8尺 (約2.43米),每個棚屋可容納4-5人居住,居住和衛生條件都非常惡劣。
因為調景嶺本為一個荒野之地,故沒有任何適合作為生活的條例。因此,香港社會局也會負責這些難民的基本飲食。由於有免費膳食提供,故難民數目由最初6千餘人,到1950年12月已經激增至萬人,直至1951年8年難民總人數更超過二萬人。其實這些難民當中,不少其實不是由大陸逃難下來,而是因為得知政府在調景嶺派發免費飯菜吸引而來。當時香港百業蕭條,生活極為艱苦,所以不少人都寧願假扮為難民,藉以得到政府的援助。香港早期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完善,也使用不少人寧願成為難民也不想淪為餓死的下場。
香港社會局派了兩年的免費膳食後,發現難民的數目不停增多,又恐怕右派勢力越來越強大,故在1953年11月底停止了飯票制度。這個動作也意味,香港社會局已經放棄了調景嶺難民營。但與此同時,國民政府並沒有打動接收這些難民到台灣,後來由台灣民間組織「救總」便負責起調景嶺難民的飯票工作,這個動作直至1960年之後才結束。
(調景嶺難民早期的A字棚屋(山後那些才是,前面是早期香港難民義務學校和其籃球場) 相來片源: 親子王國 興趣嗜好-香港老照片 )
調景嶺平房區
除了香港社會局和救總協助調景嶺居民的生活,也有不少教會組織參與調景嶺的教育工作,當中負責興建學校、醫院,甚至到後來更協助修建車路,另外「香港航安渡輪公司」又開辦來往調景嶺大坪至西灣河碼頭的渡輪服務。這也使到調景嶺的居民生活安定起來,而區內也開設很多山寨式手工廠,不少居民可以外出工作。也使得調景嶺從簡陋的油紙棚屋逐漸建成較為現代的石屋。
1961年5月,由於政府眼見居民已經能自理,開始規劃接管難民營轉為平房徙置區,這個工作由當時的管理木屋區的徙置事務處 (俗稱「寮仔部」),負責為居民登記,並計劃在調景嶺興建七層徙置大廈。這動作受到當時大部份居民的反對,最後也擱置。 後來徙置事務處長莫理臣為安撫居民,便給予居民無限期居住以及使用該地,為居民登記個人資料,令居民成為一個有真正身份的香港居民。其後又在山邊設立「調景嶺警署」,1964年更在大坪設立郵局和消防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調景嶺的郵局是屬於筲箕灣郵政局,當年如果想送信到調景嶺,信封郵寄地址是需要寫上「筲箕灣轉往調景嶺村」或是英文「To Rennie's Mill Village Via Shau Kei Wan」,這動作直至調景嶺郵局關閉後才取消。與大部份平房區一樣,調景嶺平房區在村口設置了郵箱。
1970年居民基本已無需倚靠米金維持生活,但是國民政府在這裡的影響力仍然不少。之前已說過,台灣民間組織救總為調景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協助。除了基本生活設施之外,更開辦了很多的學校,這些學校都為居民提供基礎的教育水平,這之所以調景嶺居民的教育水平都比較偏高,同時也教授政治的課程。另外,國民政府並沒有負起接收他們到台灣的行動,但大部分居民都相信國民政府會有機會「反攻大陸」的目標。在如此濃厚的政治環境下生活的居民,與區外的政治冷淡的香港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1995年面臨清拆的調景嶺平房區和正在興建的將軍澳新市鎮 相片來源: http://www.gakei.com/rml/rml.htm Rennie's Mill 調景嶺)
建立新市鎮 清拆調景嶺
1982年,政府正式批准發展將軍澳新市鎮,這當中包括清拆調景嶺平房區。其實到了80年代,還留在調景嶺的居民並不多。不少居民都開始融入社區生活,所以這時候調景嶺居民人數已經明顯減少。面對人口老化的調景嶺平房區,再加上新市鎮的發展,面臨清拆是在所難免。大部份教學團體都在調景嶺平房區清拆前已經搬到將軍澳新市鎮裡。香港調景嶺中學是率先搬到將軍澳新市鎮的調景嶺學校,其後更改名為景嶺書院,並座落在調景嶺唯一道路,寶琳南路的路口附近。經過接近40年的改變,大概最初搬入調景嶺居民沒有想過,這個曾經連水電都沒有的荒山野嶺,最後竟變成人口接近55萬的新市鎮大城市的其中一部分之中。
清拆過程並不是十分順利,不少長住調景嶺的居民都不願意搬出。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無法承擔市區的昂貴房租,再加上他們的鄰里關係亦可能就此而結束。最後政府承諾預留12000個公屋單位,給予調景嶺平房區居民入住才得以解決。 一些本為希望國民政府最終會協助他們到台灣的老兵,最後發現國民政府並沒有接走他們使得非常失望,最後一道「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也在1995年正式拆下,也標誌住這個擁有40多年的平房區正式清拆。 調景嶺平房區清拆後,大部分居民被安置在將軍澳厚德邨,而昔日的雙十掛滿青天白日旗的情景,也沒有在新市鎮延續。
(清拆後近調景嶺平房區山邊的廢屋 相片來源: 本網)
拆後成為將軍澳新市鎮一部份
調景嶺平房區清拆後,填海工程便馬上展開。絕大部份調景嶺平房區都不能倖免,僅只有大坪附近的靈實醫院、山上已停用的調景嶺警署被改為普賢佛社仍能存在。調景嶺填海後,與昔日一海之隔的坑口亦彼此相連,成為將軍澳新市鎮的一部分。 今天,調景嶺已經成為一個高廈林立,設備完善的新市鎮的社區。但大部分新搬來的居民大家都不會知道,這個曾經由一代人艱辛建立的小社區,卻最終不敵時代的改變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更只能憑一些老照片去尋回這個充滿特色的社區。
後記
有一些人曾經質疑過,究竟清拆調景嶺平房區是屬於一個實質需要,還是一個政治考慮? 港英政府在90年代做了兩件事,令人質疑是否為了政治考慮而做。一件是清拆九龍寨城,另一件是就是清拆調景嶺平房區。這兩個都是在香港回歸中國前所做的,而兩件事都是關乎與中國政治有關的工程。九龍寨城無疑就是令港英政府在政治上非常尷尬的問題,而曾經作出多次方案解決,最後都沒有成功,其後只能透過強行清拆來解決。另一件事就是有關清拆調景嶺平房區的問題,時間上又的確會引人聯想。
雖然名義上,中華民國是沒有參與過有關調景嶺平房區的任何協助工作,但其台灣民間組織「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就實實在在的協助調景嶺居民,而這個組織當中又有大量的中華民國的政府人員參與,實際上也是與中華民國有關的。另外,調景嶺不少學校的教師、校長,其身分也是與中國國民黨有關 (因絕大部分校長都是由國民黨委派的),也難免令人聯想調景嶺與國民黨有關。在這關係下,清拆調景嶺便成為政治考慮的因素,而當中又是否這樣??
調景嶺平房區在1995年清拆,而香港回歸中國是1997年7月1日,其實如果真是與政治有關的,為何政府要花兩年的時間來清理他們呢? 而且,在晚期的調景嶺居民,實際上他們與國民黨的關係並不緊密。很多老調景嶺居民早就對國民政府非常失望,甚至後來他們都把青天白日旗送回給台灣,這也表示其實調景嶺居民早就不想與國民黨有任何關係。調景嶺一帶花了5年時間重新再建立起來,其實那時早就是回歸中國已久,根本與政治扯不上關係。因此,調景嶺平房區在回歸前清拆,完全是實質需要,而政治考慮只是大部分人誤以為是,實際是不正確。坑口區若1990年完成填海,1991-92年開始有人居住,而與調景嶺和昔日中間的一段填海區,也花了4-5來完成填海,這是完全符合規劃的。所以,以後也不再把清拆調景嶺平房區和政治考慮連上關係了。 但是,調景嶺居民的鄰里互助精神,絕對值得我們這些活在新土地的新居民學習的。
以上就是調景嶺平房區的發展歷史,之後將會介紹有關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初期的房屋發展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