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三) - 新市鎮發展初期的教育設施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  第三回


(迦密主恩中學)

前言

1970年代, 香港人口不斷上升,在規劃了大埔、粉嶺及上水,以及元朗為新市鎮後,政府便考慮發展第三批的新市鎮,其中包括天水圍 ,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 (即馬鞍山) 以及將軍澳。

相對於前兩者,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是比較困難,首先是將軍澳海灣是一個石灘,把這裡發展為新市鎮就必須大面積的填海,而且將軍澳是個「皆宜泊船」的地方,是一個水深港闊的天然避風塘,所以需要填海的地方也非常的多。 這與天水圍和馬鞍山有所不同,亦因如此,將軍澳填海的時間比較長,即使到今天都仍然在進行中。將軍澳填海計劃是從淺灘開始,也就是從坑口以及將軍澳村開始,所以將軍澳的發展也是從山邊開始的。

1982年將軍澳新市鎮的填海工程正式展開,在經歷了5年後,由一個寧靜的小海灣,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人口多達40萬人的新市鎮,順帶一提,將軍澳的人口密度是香港的新市鎮排行第二 (每平方公里約39,650), 第一位是天水圍(人口密度是66,586/每平方公里) 1987年將軍澳首個公共屋邨建成 - 寶林邨,也表示將軍澳新市鎮正式完成第一步。以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學校也是在寶林邨,就是迦密主恩中學。但是這所學校的開學初期,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這裡先賣一個關子。




(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中學 - 迦密主恩中學)



坑口居民也曾到調景嶺讀書

上回說過,將軍澳的教育歷史是從調景嶺開始的,對岸的坑口村民,也有不少曾經在調景嶺的學校學習。昔日的坑口是漁村 (詳情請參考之前的將軍網網頁),所以接受教育的人不多而且漁民生活比較純樸,很多都不需要很高等的教育,因此坑口的村民的教育水平並不高。 但自從1950年代調景嶺陸陸續續開辦了學校以來,很多居住在坑口的居民都會過來調景嶺, 為了吸引更多坑口的村民,調景嶺的不同宗教團體,都會到坑口來講道,他們會從調景嶺乘搭舢舨來到坑口。教會為吸引村民,都會派發一些奶粉,麵粉及糖果給村民,這對於村民來說是莫大恩賜。

之後,坑口及鄰近地區的人都相繼到調景嶺讀書,所以每逢上下課時間就會有很多舢舨來接載學生,這些都是免費的,因為大部份船都是坑口村民擁有的,這個服務直至將軍澳填海之前都在做。坑口的辦學團體都是由教會開辦的,而這些團體都是同時服務調景嶺,而在坑口辦學團體都是借用村屋或是購買村民土地進行教學,所以那些學校設備都是比較簡陋。而這些團體大部份只是開辦小學以及幼稚園,中學還是得到對岸的調景嶺才有。



                (將軍澳第一個落成的屋邨 - 寶林邨)

(將軍澳第一批落成的屋邨 - 翠林邨)


新市鎮發展初期的教育設施

1987年將軍澳新市鎮的第一所學校正式成立,它位於當時剛剛落成的寶林邨,在前兩回的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可能都發現,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和教會是有莫大關係的,而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學校也是和教會有關。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學校是 基督教學興會開辦的迦密主恩中學。

迦密在「聖經提及迦密山。上主的先知以利亞與服事外邦神巴力的450人在迦密山上分別築壇獻祭,結果發生神蹟,上主的壇上降下火燒盡燔祭,以利亞獲勝,並當場命百姓殺死了巴力的450名先知。」的意思。以在將軍澳新土地上也曾上演了一齣很奇蹟的事情。寶林邨雖然在1987年已經完成,但第一批居民是在198711月才開始入伙的,這下就變得奇怪了,為什麼學校開辦了,邨民卻這麼遲才入伙? 因為那時將軍澳的填海雖然已經完成了,但其實地基不算太穩固的 (一般填海是要等510年穩固後才興建),將軍澳的填海是來得比較急 (這與因為當時的全港人口急升有關),落成才發現地基不是非常穩固,需要給予一點時間來沉降才完成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寶林邨第一批落成的建築物,經常被評有輕微裂縫的原因,這可以在它們的建築物發現),因此第一批寶林邨的居民是被安排入住在同期完成的翠林邨 (小編家人在最早房署編排都是寶林邨,但後來改為翠林邨) 。但有趣的是,學校是早過居民「入伙」的。

最早期的將軍澳校網區屬於觀塘的,也就是一些居住在觀塘的學生可能被編入將軍澳就讀,正與昔日調景嶺學生出現相同問題。198791日,迦密主恩中學開辦,但是卻出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 - 沒有交通工具

出入除了的士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連接這個新區,學生要從寶琳北路「上山」到茅湖仔 (即調景嶺路口)才有九龍巴士90(已停辦)出入市區,但這舉動無疑是浪費時間和氣力,從學校到調景嶺路口的茅湖仔少說也要超過半小時才到,而且更是上斜的,這樣的學校開辦了卻沒有交通工具,可算是政府規劃失策的最大表現。

幸好,198797日,九巴提早兩個開辦了往來學校及觀塘的93A路線,雖然此路線只在早上上學及下午放學時間才有,但至少也不用「攀山越嶺」地上學,亦因如此,寶林巴士總站(第一代)也是在迦密主恩中學的對面 (現在已改為油站)19883月,因居民入伙,93A路線亦改以全日服務。



(當日的寶林巴士總站已變成油站)



這是將軍澳新市鎮教育發展的歷史,而同邨的保良局陸慶濤小學以及葛量洪校友會將軍澳學校 香港道教聯合會湯鄧淑芳紀念學校 (後兩者分別在2008年和2007年停辦) 均屬將軍澳第一期完成的學校,都是將軍澳新市鎮的教育團體的先河。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在新市鎮落成後開始發展,但同時很多昔日辦學團隊,因為將軍澳的發展而被迫遷拆,有部份雖然可以在新區建立新校舍,但有一些卻面臨殺校,以及縮班教學。



(將軍澳第一期落成小學 - 保良局陸慶濤小學)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 將軍澳 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 將軍澳 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 將軍澳 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