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四) - 將軍澳新市鎮的教育發展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 最終回

(照片資料: 將軍澳官立中學)

前言

198792, 將軍澳新市鎮的第一所中學, 迦密主恩中學正式成立, 也代表將軍澳新市鎮的學校開始運作,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在之前那幾十年, 一直都與教會有密切的關係, 而在將軍澳周邊地區都是因為調景嶺的關係, 陸續都有一些教育機構建立, 但是論規模及環境, 還是調景嶺的學校比較優勝。自從1953年中國大陸災胞教濟總會(教總)接手了由香港社會局調景嶺辦事處開辦的學校以來, 並沒有一家由政府開辦的官立學校, 這大概是由於人口不足有關。

19883, 將軍澳第一批居民入伙以後, 將軍澳的人口亦開設增多, 因此區內的教育需求亦有所提升, 雖然當時包括調景嶺之內開辦的學校都足以穩定需求, 不過新搬來的居民, 都似乎不太願意到調景嶺就讀, 一來因為新區到調景嶺的交通並不足夠 , 二來調景嶺的學校設備比較殘舊, 所以新搬來的居民都不太願意把子女送到調景嶺的學校就讀。再加上寶琳路擴闊及伸延至新區及秀茂坪道, 居民都可以選擇到觀塘區就讀心水的學校。

19889, 將軍澳官立中學 (以下簡稱將官)開辦, 這是將軍澳第一間官辦學校, 由於初期的地址仍然未有任何命名的, 因此當時學校地址只是寫「第二十區」, 只是後來才正式把地址門牌改為敬賢里二號。雖然校舍是新建的, 但其實將官是與港島區另一間官立學校是由有關連的。

新校舍成立, 但校生卻另有玄機


(照片來源: 堅尼地城官立中學FACEBOOK群組)

19889月將軍澳官立中學開辦, 但將官原來並非一間全新的學校, 因為它是承辦了港島區另一間官立學校 - 堅尼地城官立中學。 1977, 堅尼地城官立中學於西環加惠民道開辦, 但到1988年便開設停辦小一 (也就是說不會再接受新生入學), 同年廢校。而同時, 將軍澳官立中學接手了該中學, 所以也就是說將官成立初期的學生都是來自堅尼地城官立中學。

其實說起來有一點玄妙, 大家是不是記得,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的成立, 就是由於因為當時位於摩星嶺的國民黨難民, 因「秧歌舞事件」, 當時政府將那些居民調遷至調景嶺, 開始了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而將軍澳第一所官立中學又是在摩星嶺附近的堅尼地城而來 , (加惠民道其實就是當時難民營的位置來, 但多年後已改為住宅區了), 這是有點巧合。將軍澳的第一所學校因摩星嶺而來, 而將軍澳新市鎮的第一所官立學校又是從摩星嶺附近的堅尼地城面來。

(照片資料: 將軍澳官立中學)


將軍澳新市鎮的教育發展

將軍澳官立中學的正式開學日期是1990, 也就是所有原有的堅尼地城官立中學的學生畢業之後才正式成立。 也因為其校師資優良, 學生成績出眾, 因此多年來也是將軍澳區內的名校, 當中不少名人也是在該校畢業。

自此將軍澳的教育機構越來越多, 完全滿足了區內的需求, 而後來除了教育局註冊學校外, 更有不少專上學院, 以及大學學院都來將軍澳建校。 但與此同時, 因部份地區人口年紀轉變, 亦有很多學校相繼停辦。 不過, 將軍澳的教育發展前景仍然十分樂觀。直至20181231日為止, 將軍澳有幼稚園50(38間接受參加幼稚園計劃),小學24間中學24間,3間特殊學院。所以將軍澳的教育發展仍然在進行, 他日必定能夠培育到很多人才出來。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並不易行, 這與香港其他地方一樣, 為追求教育和知識立下很多苦功, 而教學的道路是沒有止境的, 所以在無論任何的情況下, 教育都是非常重要, 這對整個社區, 整個香港是極為重要。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三) - 新市鎮發展初期的教育設施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  第三回


(迦密主恩中學)

前言

1970年代, 香港人口不斷上升,在規劃了大埔、粉嶺及上水,以及元朗為新市鎮後,政府便考慮發展第三批的新市鎮,其中包括天水圍 ,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 (即馬鞍山) 以及將軍澳。

相對於前兩者,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是比較困難,首先是將軍澳海灣是一個石灘,把這裡發展為新市鎮就必須大面積的填海,而且將軍澳是個「皆宜泊船」的地方,是一個水深港闊的天然避風塘,所以需要填海的地方也非常的多。 這與天水圍和馬鞍山有所不同,亦因如此,將軍澳填海的時間比較長,即使到今天都仍然在進行中。將軍澳填海計劃是從淺灘開始,也就是從坑口以及將軍澳村開始,所以將軍澳的發展也是從山邊開始的。

1982年將軍澳新市鎮的填海工程正式展開,在經歷了5年後,由一個寧靜的小海灣,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人口多達40萬人的新市鎮,順帶一提,將軍澳的人口密度是香港的新市鎮排行第二 (每平方公里約39,650), 第一位是天水圍(人口密度是66,586/每平方公里) 1987年將軍澳首個公共屋邨建成 - 寶林邨,也表示將軍澳新市鎮正式完成第一步。以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學校也是在寶林邨,就是迦密主恩中學。但是這所學校的開學初期,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這裡先賣一個關子。




(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中學 - 迦密主恩中學)



坑口居民也曾到調景嶺讀書

上回說過,將軍澳的教育歷史是從調景嶺開始的,對岸的坑口村民,也有不少曾經在調景嶺的學校學習。昔日的坑口是漁村 (詳情請參考之前的將軍網網頁),所以接受教育的人不多而且漁民生活比較純樸,很多都不需要很高等的教育,因此坑口的村民的教育水平並不高。 但自從1950年代調景嶺陸陸續續開辦了學校以來,很多居住在坑口的居民都會過來調景嶺, 為了吸引更多坑口的村民,調景嶺的不同宗教團體,都會到坑口來講道,他們會從調景嶺乘搭舢舨來到坑口。教會為吸引村民,都會派發一些奶粉,麵粉及糖果給村民,這對於村民來說是莫大恩賜。

之後,坑口及鄰近地區的人都相繼到調景嶺讀書,所以每逢上下課時間就會有很多舢舨來接載學生,這些都是免費的,因為大部份船都是坑口村民擁有的,這個服務直至將軍澳填海之前都在做。坑口的辦學團體都是由教會開辦的,而這些團體都是同時服務調景嶺,而在坑口辦學團體都是借用村屋或是購買村民土地進行教學,所以那些學校設備都是比較簡陋。而這些團體大部份只是開辦小學以及幼稚園,中學還是得到對岸的調景嶺才有。



                (將軍澳第一個落成的屋邨 - 寶林邨)

(將軍澳第一批落成的屋邨 - 翠林邨)


新市鎮發展初期的教育設施

1987年將軍澳新市鎮的第一所學校正式成立,它位於當時剛剛落成的寶林邨,在前兩回的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可能都發現,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和教會是有莫大關係的,而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學校也是和教會有關。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所學校是 基督教學興會開辦的迦密主恩中學。

迦密在「聖經提及迦密山。上主的先知以利亞與服事外邦神巴力的450人在迦密山上分別築壇獻祭,結果發生神蹟,上主的壇上降下火燒盡燔祭,以利亞獲勝,並當場命百姓殺死了巴力的450名先知。」的意思。以在將軍澳新土地上也曾上演了一齣很奇蹟的事情。寶林邨雖然在1987年已經完成,但第一批居民是在198711月才開始入伙的,這下就變得奇怪了,為什麼學校開辦了,邨民卻這麼遲才入伙? 因為那時將軍澳的填海雖然已經完成了,但其實地基不算太穩固的 (一般填海是要等510年穩固後才興建),將軍澳的填海是來得比較急 (這與因為當時的全港人口急升有關),落成才發現地基不是非常穩固,需要給予一點時間來沉降才完成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寶林邨第一批落成的建築物,經常被評有輕微裂縫的原因,這可以在它們的建築物發現),因此第一批寶林邨的居民是被安排入住在同期完成的翠林邨 (小編家人在最早房署編排都是寶林邨,但後來改為翠林邨) 。但有趣的是,學校是早過居民「入伙」的。

最早期的將軍澳校網區屬於觀塘的,也就是一些居住在觀塘的學生可能被編入將軍澳就讀,正與昔日調景嶺學生出現相同問題。198791日,迦密主恩中學開辦,但是卻出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 - 沒有交通工具

出入除了的士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連接這個新區,學生要從寶琳北路「上山」到茅湖仔 (即調景嶺路口)才有九龍巴士90(已停辦)出入市區,但這舉動無疑是浪費時間和氣力,從學校到調景嶺路口的茅湖仔少說也要超過半小時才到,而且更是上斜的,這樣的學校開辦了卻沒有交通工具,可算是政府規劃失策的最大表現。

幸好,198797日,九巴提早兩個開辦了往來學校及觀塘的93A路線,雖然此路線只在早上上學及下午放學時間才有,但至少也不用「攀山越嶺」地上學,亦因如此,寶林巴士總站(第一代)也是在迦密主恩中學的對面 (現在已改為油站)19883月,因居民入伙,93A路線亦改以全日服務。



(當日的寶林巴士總站已變成油站)



這是將軍澳新市鎮教育發展的歷史,而同邨的保良局陸慶濤小學以及葛量洪校友會將軍澳學校 香港道教聯合會湯鄧淑芳紀念學校 (後兩者分別在2008年和2007年停辦) 均屬將軍澳第一期完成的學校,都是將軍澳新市鎮的教育團體的先河。將軍澳的教育歷史在新市鎮落成後開始發展,但同時很多昔日辦學團隊,因為將軍澳的發展而被迫遷拆,有部份雖然可以在新區建立新校舍,但有一些卻面臨殺校,以及縮班教學。



(將軍澳第一期落成小學 - 保良局陸慶濤小學)





參考資料: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二) -充滿政治色彩的教育機構


將軍澳的教育歷史(二)

上回介紹了有關將軍澳教育的創辦歷史, 這次再深入探討一下將軍澳教育的發展歷程。 將軍澳教育的創辦歷史是基於調景嶺的關係才出現, 而其中又與教會有密切的關係,1950年除了由信義會創辦的慕德中學, 另一所同教天主教開辦的 嗚遠中學, 其實二者開辦的日期都相當接近的, 所以兩所中學都均是將軍澳的教育創辦先河。

辦學目的無非都是春風化雨, 作育英才, 給予下一代的知識學習的機會。香港的教育組織的分類是比較簡單, 一是政府官校, 二是宗教團體和慈善機構,三是近年才開始興起的專上學府。但是在將軍澳教育的歷史道路上, 卻出現了一間充滿政治色彩的學校, 當中的創校歷程可以當成一個長篇小說編寫, 所說的就是位於調景嶺香港調景嶺中學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充滿政治色彩的教育機構

19463,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發生第二次國共內戰, 當時中國國內烽煙四起, 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逃離家園, 避免戰爭。到了19479, 中國的國情發生變化。由於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共產黨的猛烈進擊底下, 節節敗仗。導致很多中國國民都逃離中國,國民四散東西,一些人逃離了其他國家, 比較鄰近的是 越南, 馬來西亞等, 又或是新加坡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 遠一點便逃離到美加等地,另外一些沒有什麼經濟能力的,就會逃離到最接近中國大陸的香港及澳門,由於這兩個地區當時都是由殖民政府管治的, 所以戰火並未蔓延至此。

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隨之而來就是一堆從中國逃難下來的難民都湧到香港來 (其實情況和今天有什麼分別呢??每天還是放150)。由於大批難民湧入, 市區的衛生, 社會, 治安問題馬上出現, 於是當時的港英政府便於1948年成立了社會局 (也就是社會福利署的前身)來應付救難工作。

1950618日因位於犘星嶺的臨時安置區發生的「秧歌舞事件」, 令原本居多在那裡的從中國逃離下來的難民, 被迫搬往當時物資缺乏的照鏡環山上。社會局成立了「社會局調景嶺辦公處」, 專責調景嶺的難民救濟工作。但是當時港英政府怕右派勢力助大, 而且搬入調景嶺的難民數目越來越多。初期會派發米飯和膳食的工作, 在基於財力及人力的問題上,  195311月開始停止派發糧食給當地的居民。

其實港英政府當時對調景嶺難民的安排只是臨時性質, 所以並沒有長遠的規劃的。 但到1953, 搬到調景嶺的難民已經多達七千多人, 其實這些人很多都是希望國民黨政府協助搬到台灣, 但基於國勢未平, 又有很多政治的考慮, 最終台灣政府並沒有如期的接送這些難民到台灣居住。不過, 同時來自台灣的民間團體 -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 (簡稱 救總) 便開始介入調景嶺的事務。

1953年秋天, 正當社會局開始放棄救助調景嶺的居民同時, 來自台灣的民間團體 -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便開始接手調景嶺的救濟工作, 同時, 他們也成立了一間由社會局同共創辦的 香港調景嶺中學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莊敬自強 禮儀廉恥

1950年社會局設立的香港社會局調景嶺營兒童學校 初期開辦小學及幼稚園, 1952年開設初中部。1953年經由救總接管, 1955年正式成立香港調景嶺中學(簡稱嶺中)
雖然嶺中的教育模式都是與當時一般香港的市區學校無異的, 但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 嶺中是要學生每次校訓, 都要學生唱歌中華國民國歌「三民主義」, 校徵也是刻有代表中華民國的梅花, 而香港調景嶺中學也是中華民國教育部 , 也是唯一一間中華民國的海外教育團隊。

另外, 嶺中很多教師, 校長, 其身份也是國民黨黨員, 所以每年十月十日的台灣雙十節, 調景嶺整個山區都會滿佈「青天白日滿天紅旗」, 這也是當時調景嶺的一大特色來。而嶺中的校訓「莊敬自強, 禮儀廉恥」也是充滿著政治氣氛。還不只是這樣, 每當雙十節來臨前, 嶺中的中學生就會跑到調景嶺的山上, 掛上青天白日滿天紅旗。

所以在這樣濃厚的政治氣氛下, 嶺中的學生幾乎都是十分強烈的政治思想。而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影響了日後搬離調景嶺的居民, 至今仍然是守望相助, 互相尊重。

(相片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1982, 將軍澳正式發展新市鎮, 這也為這個原本隱世的「小台灣」也不得不面臨被迫清拆。曾經有人提問過, 究竟將軍澳發展是否有需要清拆調景嶺平房區呢? 因為其實到今天, 大家都看到將軍澳的發展都是集中在填海區上, 而位於山邊的調景嶺平房區, 也未必有需要清拆的。 但是, 其實長遠而言, 調景嶺平房區的清拆是需要的。 因為, 新市鎮落成後, 其實大部份交通都是先照顧新填海區的居民的, 但調景嶺山區的道路其實很難伸延至新填海區, 另外, 調景嶺平民區在8~90年代開始, 居住的人數已經開始減少。而且調景嶺平房區的居住環境其實未如市區的理想, 所以在政府開通了寶琳路至秀茂坪後, 其實不少平房區的居民早已搬離此處, 所以在這時候平房區已經變得比較人少, 所以如果當新市鎮出現後, 如果平房區不拆, 明顯會做成治安問題。其實調景嶺平房區和九龍城寨都是如出一轍的, 都是想等候渴望被安置的。而調景嶺的居民在調景嶺清拆後, 很多都搬至將軍澳的新市鎮的公屋居住 (大部份居住於厚德邨), 那裡的環境其實比起那時的平房區已經改善很多, 這也是政府給予他們的最大補償。

1992年因為調景嶺平房區的清拆, 嶺中的小學部和幼稚園部都停辦, 而到最後的中學部也因為調景嶺平房區清拆, 而搬至位於康盛花園旁的新校舍。1993, 港九各界救濟調景嶺難民營委員會(當時救總已經停止救濟)成立景嶺教育文化基金會, 並創立了景嶺書院。

景嶺書院與將軍澳區內學校的設施是有明顯的不同, 由於初時並非以教育署安排興建的學校, 所以景嶺書院也是將軍澳所有學校當中, 唯一一間設有專屬的游泳池, 而這游泳池也是將軍澳首個游泳池(非公開)1994年嶺中新校舍啟用並改名為「景嶺書院」, 而新校舍啟用後, 已放棄昔日的政治色彩 (這是由於在調景嶺平房區清拆期間, 國民黨政府一直對這問題視若無睹, 村民在心灰意冷下便決定和台灣斷絕關係, 包括教育)

嶺中和調景嶺的關係是唇亡齒寒, 兩者息息相關, 從為了救援當時的調景嶺居民, 到日後為居民提供教育服務, 到新市鎮出現後繼續為該區服務, 所以嶺中在調景嶺及將軍澳的歷史中,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之後會繼續講解有關將軍澳的教育歷史, 當中的趣事是大家意想不到, 密切留意。

資料來源: 香港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 將軍澳 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 將軍澳 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 將軍澳 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