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將軍澳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將軍澳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將軍澳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這些看似十分基本平凡的東西,當中也包含大量事情,值得和大家分享及研究。那麼現在就進入議題吧。

一切從海開始

將軍澳是一個三面環山的天然港灣,所以在這裡居住的人,一直都是依靠大海維生的。未發展成為新市鎮前的將軍澳,大部份居民都是過著平靜的漁村生活。村民主要的出入市區的方法都是利用海路,因為大部份都是漁民的關係,因此大部分村民都會擁有自己的漁船或舢舨。

以往村民主要都是將漁獲送到筲箕灣或是九龍城的魚市場,偶爾也會有村民利用這些船出入市區。不過由於這些都是不定期的航線來,所以算不上是十分正規的交通。另外部份村民會選擇以行路的方式到牛池灣一帶販賣,一來一回可能已花一整天。

香港航安小輪 - 大坪-西灣河


將軍澳的交通是要到20世紀50年代,大量中國難民逃到香港後,期間因有政治紛爭被當時港英政府安置到調景嶺一帶居住。由於沒有任何正式的道路,居民與教會團體一同興建了一條由馬游塘調景嶺的馬路,並以該教會牧師太太的名稱命為「寶琳路」(詳情請參閱之前的文章)。

1949年,因國共內戰關係,大量中國難民從中國大陸偷渡到香港。由於當時的香港政府未有及時的對策,只是將部份難民暫時安置在摩星嶺難民營,當中不乏一些國民黨黨員、士兵及部將等。1950年6月18日(端午節當天),一批支持共產黨的人士,到摩星嶺難民營大跳「秧歌舞」(內容大致是揶揄逃到香港的國民黨將士,要他們返回大陸等),與營內大量國民兵發生衝突。為免再發生同類事件,當時的香港政府便火速安排上述的難民,以數艘油麻地小輪運載至調景嶺

其實早在1950年4月18日,當時的香港政府社會局(即社會福利署前身)已經考慮將該批難營移到梅窩。但遭當地居民強烈反對,及後又曾考慮調遷至東涌、長洲等,都被當地居民反對而取得。

從1950年6月18日安排調往調景嶺的難民,從當時的7千餘人增至同年12月的破萬人,並在至1951年8月,據各省同鄉會登記的救濟總人數突破二萬。

面對大量的人口,因缺乏當時的政府支援(因為香港政府怕右派勢力越來越強大,所以在1953年11月停止支援)。換言之,在1953年後政府其實已經放棄了調景嶺的難民。不過在難民營中有不少團體協助,特別是教會團體更甚。他們除了協助居民的食水和電力的接駁,更帶領當時的義工及村民合力興建道路接駁九龍
以往就連派遞郵件均由其他地區的郵政局經海路轉往,如郵寄到調景嶺,信封要寫明筲箕灣轉往調景嶺村」,英文則為「To Rennie's Mill Village, via Shau Kei Wan(因筲箕灣郵政局是負責派遞調景嶺的郵件)。1956年,香港航安小輪公司開辦了來往大坪碼頭(即當時安排難民到調景嶺的碼頭)及西灣河碼頭,每半小時一班。1955年因靈實醫院的落成,為了方便病人和家屬出入,故聯同當時的難民、義工和村民興建了車路。1956年11月首條來往調景嶺九龍的道路誕生了,並以教會牧師太太的名稱惠寶琳師母(Barbara Brown Whitener)中文名稱「寶琳」命名,名為「寶琳路」。

陸上首條公共巴士路線 - 九巴30

隨著寶琳路的落成,居民可以自由外出打工以及大量的山寨式工業出現,調景嶺平房區的人口越來越多。1962年1月1日,九巴開辦來往九龍城碼頭調景嶺的30號路線(即90號的前身)。1967月2月20日縮短至彩虹,及後因「六七暴動」而停辦,直至1971年12日20日才復辦,及後在1973年7月16日,因應九巴路線號碼重組,並更改編號為90。



獨特的上落客方式 - 九巴90

九巴90號路線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從寶琳路到調景嶺總站為止,並沒有安設一個固定的路線站牌。所以居民是不需要在指定車站上車,如果居民想上車,只要向巴士揮手,巴士就會停下來上客,這個動作和以前很多郊區巴士路線十分相似。又例如如果乘客想下車,亦只需要和司機示意落車便可以,這種方式類似現在的專線小巴一樣。

調景嶺巴士總站也是十分獨特,其實它只是一個警崗來,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巴士總站。所以巴士到達後,亦不會在車站停留太久便會折返市區。早期的90號都是以亞比安 Chieftain型巴士行走,直至1987年9月19日改派豐田COASTER 24座小巴行走,這個舉動也使得這路線除了機場路線以外,首條由非空調巴士轉為全空調巴士路線。

其實這個舉動並非無因,因為早在1982年3月28日,由李強投資開辦的往來調景嶺觀塘的10號小巴路線,以及後來1982年11月投入的10A號線,這兩條路線都成為了九巴90號的競爭對手。再加上
亞比安巴士行駛多年了,機件已經相當殘舊,於是九巴便安排了當時最新的豐田coaster 24型小巴行走。

90號的獨特上落客方式和行車路線,在將軍澳新市鎮落成初期時有強烈的對比。首先,在最初的開辦多條路線當中,只有90號是空調巴士,其他都是非空調巴士。另外,大部份將軍澳新市鎮的巴士都是雙層巴士,而只有90號是單層來。所以被戲稱「九巴中的小巴路線」。

1989年6月20日開辦來往彩虹調景嶺並途經秀茂坪四順的290(第一代)線。這路線其實主要服務當時往返上述地區的學生到將軍澳新市鎮的。雖然290(第一代)和90路線的總站是相同,但由於290路線是採用當時新建的寶琳路延伸段以及秀茂坪道,以非當時十分顛簸的安達臣道,所以亦吸引不少居民乘坐。與90號一樣,從茅湖仔路口至調景嶺警署一段的寶琳路(即現時的寶琳南路)都是可以按乘客要求在可停的情況下上落車。

1982年在計劃興建將軍澳新市鎮的時候,已經表明會清拆調景嶺平房區。1995年4月4日,政府正式清拆調景嶺平房區,當時亦有少數居民堅持不走,亦發生過幾次衝突。最後在1996年10月13日,以大部分居民已搬走理由,90號及290號正式停辦。

後記

九巴90號及290號(第一代)均在1996年已經停辦,其後政府亦將調景嶺平房區夷為平地,成為今天將軍澳新市鎮的小社區,成為新市鎮後相繼有多條的巴士路線,甚至地鐵路線往來。當日調景嶺平房區早已面目全非,滄海桑田。

順帶一提,坑口墟方面,直至1976月4月1日開辦首條來往坑口至竹園的九巴91A線(即91M線前身)。主要原因是坑口道至1970年代才開始鋪設正式行車道路,及後在1979年12月16日,由於地下鐵路早期修正系統通至尖沙咀,當日更改總站至鑽石山地鐵站,並更改編號為91M至今。

有趣的是,1996年已停辦的第一代90號290號,但第二代的90號及290號分別在2022年及2015年開辦,其中一側總站都是在調景嶺彩明當中,雖然兩線分別是來往沙田區碩門荃灣區荃灣西站。當日並肩作戰的氣氛已不存在,又或者大部份人早已忘記這兩條路線的前世今生了。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 將軍澳 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 將軍澳 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 將軍澳 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