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將軍澳的工業發展(一) - 新市鎮發展前的工業

 將軍澳的工業發展早於將軍澳新市鎮出現前已經存在,主要分佈在坑口以及調景嶺的一帶,當中坑口的工業比較繁盛。因為土壤關係,將軍澳一帶是不宜耕種的,所以漁業是將軍澳最早期的產業。

另外,由於將軍澳灣水深廣闊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所以一帶都十分適宜泊船,亦是這個原因令將軍澳成為一個著名的修船及造船業的工場。但每當春天潮濕時間,濕氣便凝聚在將軍澳,令將軍澳相比其他地方更加潮濕…。


(坑口-船廠, 年代不詳)

將軍澳的魚業產業

將軍澳及清水灣一帶都是山多平地少,而且土壤屬於堅硬的火山岩,所以將軍澳的農業發展並不興旺,反之由於將軍澳位於岸邊,所以將軍澳的魚業發展是相對旺盛。所以發展前的將軍澳,水上人是佔了很大比例。

將軍澳的魚業發展和將軍澳的位置有莫大關係,將軍澳以東海域便已是東龍島、南中國海一帶。那裡是香港以及廣東一帶主要的捕魚地區,所以魚獲自然豐富。昔日將軍澳的漁民都會利用自己的漁船出海捕魚,但是由於受地形限制,將軍澳(即坑口)一帶的商業活動並不繁盛,漁民往往要將魚獲送到對岸的筲箕灣或是九龍城轉售,以賺取微薄的金錢。又或是利用山路徒步行往牛池灣一帶人多的村落,這樣一來一回便已花費大半天。

有關將軍澳的魚業資料並不多,但將軍澳的魚業和香港昔日其他漁村都是差不多,漁民生活純樸,沒有太多消閒娛樂。所以閒時或是休漁期間都是以造船和補船為主,就是這樣將軍澳慢慢從一個漁村逐漸轉為負責修船,造船及拆船的工場地區。

但在將軍澳或坑口成為工場前,居然有一個工廠出現在這附近.......


加拿大商人倫尼麵粉廠



相片內客(the Junk Bay Flour Mills by the Hongkong Milling Company - since 1906)


倫尼是一名商人來(Alfred Herbert Rennie)(。他是一位美國製粉公司Portland Flouring Mills重要的銷售代理,他有多年的從事遠東麵粉生意經驗的,所以他想建立的The Hong Kong Milling Company(直譯:香港製粉公司)並非單純普通的生意,而是希望透過這間麵粉廠發展至全亞洲最大規模的麵粉工場,正確來說是The Hong Kong Milling Company(直譯香港製粉公司)旗下的The Junk Bay Flour Mill's(直譯: 將軍澳麵粉廠)。

香港開埠初期,並沒有一間十分正式的麵粉廠。眼見此行業的需求日益增加,認為有利可途。於是倫尼便希望將西方的現代化製作麵粉技術引入香港,從而令自己的品牌遍及整個東方。倫尼成立了一間Messrs. A. H. Rennie & Co.的公司,並和當地幾位商人包括 Sir Paul Chater, K.C.M.G., and Mr. H. N. Mody等,並出資一百萬港元去興建The Junk Bay Flour Mill's 。一百萬港元對於當年(1905年)是非常龐大的金額,相對於今天不下10億元。

(The Junk Bay Flour Mills 動土文章)

倫尼麵粉廠興建困難重重

1905年5月,倫尼先在將軍澳海岸獲得了約435英畝土地,及臨海土地約2英里。倫尼先生希望除了麵粉製作外,日後還包括啤酒廠或充氣水廠(類似是有汽礦泉水)。

從這些項目計劃中,不難發現倫尼先生建廠要求是清潔的水源。但是在昔日的香港,除了天然雨水及僅僅在香港島建立不久的水塘之外,要尋找清潔的水源並不容易。在倫尼麵粉廠最接近水源的地方,便是位於今天將軍澳俗稱小夏威夷徑的大牛湖的地方。

於是倫尼便在大牛湖興建了幾個水壩將水從山上引下來,這也是後來為何小夏威夷徑附近有幾條小型瀑布。其實在這個龐大的工程便已經看得出,倫尼在香港的麵粉事業並非如此理想,甚至埋下了倒閉的前因。


(The Hong Kong Milling Limited生產的JUNK BAY FLOUR, 相片來源: https://gwulo.com/atom/29348 )

經歷困難重重的挑戰,倫尼麵粉廠終於在1907年1月正式開業,並由當時的政府官員出席揭幕儀式。倫尼麵粉廠預期日後每天能生產8,000包麵粉,每月約使用6,000嚬小麥透過機器來生產,並且是24小時運作,希望有權令麵粉廠成為世界最大麵粉廠。

倉庫基本用磚砌成,有鋼製支柱和主體及鐵造屋頂,可儲存約26,000噸小麥、250,000袋麵粉和10,000袋麩皮。安裝了精巧的設備以方便小麥和麵粉的處理,並特別注意通風。工廠是一棟五層樓的建築,機器是最先進和最先進的軋輥廠,具有完整的洗滌設備和電動看台。動力由兩台250馬力和一台150馬力柴油機組成。整個建築都使用電燈,並採取了特殊的防火措施,建築物之間被防火門隔開,

無論是在倉庫還是在實際的製粉過程中,都堅持最大程度的清潔,結果就是所生產的麵粉質量和顏色都很好,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印度支那都有很大的需求、海峽、緬甸和印度。

磨坊全天二十四小時運轉,週日除外。並從岸邊供應淡水。採取了嚴格的預防措施以確保船上的健康狀況,自工廠開工以來,約有 125 名員工幾乎沒有生病。

公司不只專注於麵粉,一個工廠正在建設中,每二十四小時可生產24噸最優質的冰塊,同時也在考慮建立一個啤酒廠和充氣水廠。

這些磨坊是殖民地資產的寶貴補充,因為如果有必要,它們可以隨時為包括海軍和軍隊在內的全體居民提供至少四個月的食物。

僅運作一年多後便倒閉


正如之前已經說過,從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倫尼麵粉廠難逃倒閉的命運。首先可以看到從遠遠的大牛湖引水至工廠(即今天的調景嶺),即使是現在我們也不會考慮這樣龐大人力物力去興建這種引水系統。第二,就是倫尼麵粉廠的運作成本實在太大,在上文不難發現,倫尼對自己生產的麵粉要求相當高,甚至到一步登天程度,其實這都是沒有做好投資風險的失敗策略。

第三,從選址開始已經注定失敗,要知道當時政府所批的土地幾乎與爛地無疑。只不過因為當時港英政府不想將麵粉廠建在高昂的市區土地上,於是便隨便地將一些荒山野嶺交給對香港地理環境不熟悉的倫尼。而且,上文已經說過,將軍澳三面環山,每逢春雨之際,將軍澳的濕度都比起其他地方更高。這也是製作麵粉的一大困難,因為我們都知道製作麵粉必需在乾燥的環境下才做到,否則小麥容易生蟲,影響成本。

另外,廠房運作成本也太高。24小時不停生產,也意味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自然很多,即使到今天雖然有24小時生產的工場。但是大部份都只是自動生產線,而非有人操作,更不用說在100年前的技術,這是遠遠超越當時的生產成本水平。

同時,倫尼不太了解當時麵粉的需求。由於倫尼生產的麵粉價格也相對比較昂貴,導致不少賣家都卻步,寧願選擇較低質的成本較平的麵粉。因此,倫尼麵粉廠在1908年4月便正式倒閉,而其創辦人更在廠房對開的鯉魚門海投石自盡。

這個下場和大部份失敗的投資者一樣,太高估市場需要以及成本太高所至。另外隔山買牛同樣都很容易誤中當地商人或政府的陷阱,也警示世人不要隨隨便便誤信他人。


荒廢後的工廠

倫尼麵粉廠倒閉後,其生產線及公司都被銀行沒收。當然,銀行也不會清除土地上任何建築物。所以麵粉廠曾有一段時間被荒廢,當地人並將該地改名為「吊頸嶺」,因有傳倫尼是在廠內上吊自殺(但實際是投石落海自盡),直至港英政府將從大陸逃難來港的國民黨難民調至該地為止。

其實政府安置他們到調景嶺並非無因,因為這地早在倫尼麵粉廠時期已被填平並鋪上水泥地,而且倫尼麵粉廠佔地面積十分大,所以足夠地方安置他們。政府用了短短數月便將倫尼麵粉廠廠房拆卸,並清理了一下便安排了難民入住。之後調景嶺便一直成為開放式難民營,及後又成為平房區,直至將軍澳發展新市鎮才被清拆。

資料參考來源:https://industrialhistoryhk.org/hongkong-milling-company/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The Hongkong Milling Company (Rennie’s Mill))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的交通專題(一)

話說起來,其實自己最喜歡研究的將軍澳社區專題,就是關於 將軍澳 的交通發展。可能小編是一個交通迷緣故,所以對 將軍澳 交通歷史的研究是特別有興趣。要說一個關於 將軍澳 最貼地的題材,也一定是交通工具。基本上一個人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交通的,我們上班、上學或是假期外出,都少不免會利...